close
超值推薦-聊心療心
還在猶豫要不要買嗎?再不買就來不及了
博客來宗教命理-佛教分類限量出清
想了解更多[聊心療心]的介紹請點擊左邊圖片
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內容簡介 橫跨了當代心理治療理論與佛教「覺」的修行,作者以細膩而流暢的思路,娓娓地描繪出一道心靈療癒的起點…
…. 「想要寫一本關於佛教與心理治療的書」;這念頭其實在臨床工作時曾不斷地浮現過,因為除去宗教與信仰的成分,佛教理論裡面確實有許多領域可以與當代心理治療對話,並藉此擴大治療視野。
本文總共分成五個部分;
第一部從佛陀的自我心靈探索到「覺悟」說起,接著第二部以「自我」為核心討論了西方心理治療,並於第三部中比較了佛教心理學派中各種關於「我」、「自我」的分析。順著這思考脈絡,第四部說明了佛教心理治療如何啟動。最後第五部分,則透過佛教四個主要學風,描繪了「無我」的可能境界。
每一部的開頭,作者皆扼要的整理該部的重點,以及為何要研讀該部的章節。希望這些安排能對讀者有所幫助。
第一部:動機 ~梵行已立~
沒有動機,就沒有治療的開始。貫穿整個心理治療的能量就是「動機」。…從這出發點來看,心理治療與佛教的「修行」是有著同樣的方向。因為在動機上,我們都想對自身的遭遇有更多的理解。
第二部:真實與虛假之間;自我
西方心理治療的發展,雖然行為、認知與分析三個學派各自發展,但也多有互相吸收與運用。因為心理治療共同的核心目標是在於改善自我的功能。
借鏡西方當代的心理治療成果,與西方心理治療發展的正念療法,可以讓我們看見佛教修行中可能被遺忘了的某些關鍵要素。
第三部:佛教的心理理論;自我、無我
站在佛教心理治療的立場,健全的自我可以超越自我而體會到「無我」之智。真實的「無我之智」提供的不是躲避負擔的無意義(虛無主義)生活,而是脫掉桎梏,內心自在的生活。
第四部:佛教心理治療的核心;毗婆舍那、正念
許多看似外在事物引起的情緒,其實多與自我內在的心理活動有關。…若能注意到起心動念,就可以將心念停下來,煩惱也就能停了下來。可是,問題就在我們總起心動念後才發現念頭早已竄動,煩惱也早跟著生起了。
佛教提供了禪修者修持毗婆舍那,從覺知「生理的、精神的存在」,到覺知「生理、精神的生滅」狀態,全然的覺察到身心的活動。
第五部:佛教的生命哲學
南傳上座部提供了禪修者修持毗婆舍那,從覺知「物質的、精神的存在」起,到覺知「物質、精神的生滅」狀態,再到最後體悟無我涅槃的境界。
菩薩乘強調的是生命直觀學風,其後發展也開展兩種不同典範。一種是『空』的生命直觀…另一種是『識體(知識主體)』或『清淨心』的生命直觀。…故就大乘菩薩乘的角度來看,對於心的治療,也就是對於生命的治療,也是生活的治療。
推薦文
心理學和佛學有什麼關聯呢?作者本身是執業精神科專科醫師,同時也是宗教哲學碩士,其豐富而獨特的學經歷,造就了這本跨領域的奇特書籍,值得對佛教和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!
...繼續閱讀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